English

引进技术重在吸收与创新

1998-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丰捷 我有话说
关于“科教兴国”的思考之二

引进技术重在吸收与创新

本报记者 丰捷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是欠发达国家赶超先进国家,实现经济和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技术引进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据统计,从1950年到1995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约783亿美元,其中1978年以前,成交引进项目约2000项,总金额约148亿美元,主要是成套设备;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至1990年,技术引进成交总金额约为302亿美元,引进方式逐步向多样化发展;而从1991年至1995年,成交合同共5429项,合同金额大约达到了333亿美元。

事实证明,技术引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改变了我国产业技术落后的面貌。以钢铁工业为例,通过引进和实施宝钢一期、二期工程,以及首钢、鞍钢等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新增钢材能力1500万吨,连铸能力突破1000万吨,我国钢产量也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就在人们欣喜地体味引进技术所带来的甜头时,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突出地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为:

——重复引进问题突出。80年代中后期,我国彩电、冰箱生产线大量重复引进的现象早已广为人知,而到了90年代,这一现象非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部门和地方还为了局部利益继续大量重复引进,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浪费。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够。在技术引进中存在重硬件设备的引进,轻软件技术的引进的倾向,引进后又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

——技术引进与国内科研开发相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长期以来,技术引进与研究开发不能有机结合,与国家科技计划衔接不够,一些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很少被纳入到诸如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等国家科技计划之中,不仅难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提高,还严重冲击了国内的科研工作。

有关专家在分析造成我国重复引进以及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时认为:首先,宏观调控不足,对技术引进尚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我国目前的技术引进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宏观管理体系,致使越来越多获得引进自主权的企业和地方处于多头引进的状态,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其次,企业技术基础薄弱,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还没有成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主体;第三,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投入太低,“八五”期间,国家安排124亿元用于17个专项引进,虽然规定了消化吸收投入的内容,但实际只拨款4亿元用于消化吸收,占总投资额的3.2%;第四,没有形成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目前,我国的技术引进主要由经济部门操作,科技部门、科研单位很难有效参与技术引进,更谈不上组织消化吸收。

面对飞速发展的当代新科技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有识之士指出,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加强我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专家建议:

第一,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国家应建立权威的技术引进审查机构,统一协调和管理技术引进工作;加强对我国技术引进的统一规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引进的评估、审批制度,有效防止盲目的、低水平的重复引进。

第二,组织实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程。抓好重大技术引进项目的选项工作,同时对大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给予扶植,逐步建立企业的消化吸收主体地位,形成企业自觉进行消化吸收的机制。

第三,提高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